找到相关内容102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楞严经与禅宗思想

    见无心,也是泥中洗土块。 《罗湖野录》卷1   延寿谓:“此一念瞥起觉了能知之心,如阿难妄执在其七处,世尊一一推破,俱无所在,然因依之处,不过此七。世人同执,熏习坚牢,若非大圣子细推寻,情见无由可脱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2560359.html
  • 净土宗教程第七编

    闻法,久久熏习,始得心开意解,具诸神通,遍供诸佛,随其功行、断惑程度,亦通三辈九品。  出离疑城的时间,一般须经五百岁。然时间无定性,亦不可拘定,或长或短,能悔即出,不悔必满五百岁,五百岁末方识罪忏悔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1860593.html
  • 印顺导师的教育行谊与教育思想刍探

    勉励诸生:“多闻熏习,务使明达佛义。”15他定期为学僧专题宣讲,《中观今论》、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、《学佛之根本意趣》、《菩提心的修学次第》等都是主要的教学内容。由于印顺导师讲学扣人心弦,引人入胜,...

    黄文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0161069.html
  • 唐僧玄奘与巴蜀文化

    被破格录入僧籍,授予官府所制度牒文书,考官大理事卿郑善果赞许他“风骨难得”,“必为释门伟器”。[8]玄奘从幼小就受着儒学和佛学家风的熏习。  其次,玄奘在成都修学习律5年并受具足戒,为他成为具备球型...

    谭继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51661156.html
  • 析评上世纪关于法相与唯识的“分、合之辨”

    听闻信解(正闻熏习)、观察思维(如理作意)、修习证知(法随法行)唯识性相之逻辑次序;果学就是对唯识性相的圆满证知,从染唯识体相转为清净唯识体相,依此建立涅槃与菩提。但如果进一步分析,根据与瑜伽行派境、行...

    周贵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3861581.html
  • 玄奘大师所传的唯识佛法的特点(2)

    二、习所成种姓,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”亲光菩萨所著《佛地经论》对于种姓也主张有两种。如该论卷三云:“如是四智相应心品种子本有,无始法尔,不从熏生,名本性住种姓;发心已后外缘熏发渐渐增长名习...应猛利修学,以求生起正信胜解,获得坚固正见。  2.次于十种法行,以闻思修所成妙智,精进修行者,谓接着应明确修学的具体方法,谓以十法行助成闻思修,以此为方便精进修行。如《瑜伽》云:“依于正教,多闻熏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2361681.html
  • 论现代心理学为唯识学的增上缘

    来看,所谓“意识决定存在”,而决定意识者正是“存在决定意识”。如发明家之所以发明,朝代之所以改变,实有其一定之背景,依此而论,,瑜伽唯识才是“最彻底的经验主义者”。因为阿赖耶识是从无始以来熏习而成,是...

    李志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3761698.html
  • 杀佛为成佛

    熏习,三毒烧心,乐色境界。见生住灭,取内外性。……如揵闼婆城,凡愚无智,而起城想。卷2   《宗镜录》卷5:“有心缘想,万境纵然。无念忆持,纤尘不现。终无心外法,能与心为缘。但是自心生,还与心为相。...

    黄春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0161821.html
  • 般若的含义及其在佛教中的地位

    ,要得二乘果也是要学习般若波罗蜜的,因为般若波罗蜜所诠释的空无我慧,是解脱生死的不二法门,是三乘共法。而当二乘人听闻大乘法时间性长了,长久熏习,也就可以回小向大,而行菩萨道了。因此般若是“教通三乘,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4161919.html
  • 佛教从般若到如来藏、佛性思想的发展及意义

    有无漏种子,而无漏种子非虚妄分别识自性,多少还有如来藏的形迹。也许为了这样,《瑜伽论》《摄决择分》,《摄大乘论》改取了新熏说。但新熏无漏种,是‘法界等流闻熏习’,‘...

    蔡宏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4561924.html